国血”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中信网 发布日期:2013-02-05 点击数:
中国信鸽实际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上世纪初期,上海李梅龄等知识分子、上流人士成为中国信鸽的垦荒者,他们把国外先进成熟的赛鸽理念、成熟的品系、西方赛制带进了中国并始终坚持这种理念,并且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信鸽赛制和组织,他们是中国信鸽奠基人,也形成今天主流信鸽价值观的基础。
而在中国大地上把中国信鸽发扬光大的是一大批默默无名的中国庶民阶层,他们饲养信鸽纯粹是爱好,赛鸽就像是他们的儿女,会像孩子一样给它们起名甚至会为了让它们吃饱去卖血,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耕耘,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理念,一种富于温馨平民人情味的庶民赛鸽文化。是他们创立了中国超远程赛鸽的体制,他们才是创造中国超远程信鸽的主体和真正的功臣。
而今天中国北方公棚动辄上万元参赛费的赛鸽已经是一种纯粹商业行为,这种比赛区别只有“赢钱”和“打工”两种结果的选择,和香港赛马已经没什么不同。有的鸽主甚至已经不需要自己直接参与,这是不是中国信鸽现阶段的主体,还有待观察。
所有围绕赛鸽的标准、规范、价值引起的争论,其实都是这三种不同目的、不同主体、不同理念所决定的不同赛制的冲突的必然反应,也是参与者自己在这相对应的形态中的选择站位。
一、所谓国血,具有中国这个环境中动物的共性特征
由于是两三千公里的飞翔,信鸽判断方向的能力、智商、综合反应能力上的要求就苛刻得多。优秀赛鸽,只要一碰到动静会立即发出“呜”的报警叫声。可不要小看这一声“呜”,这其实是一种下意识反应。超长距离优秀信鸽都具有一副一看就不同一般的眼睛,而短距离赛鸽这方面要求就宽泛得多。再说到翅膀,许多名血的大条和尾羽一样长,再配上修长的体型,这就使信鸽的各方面都像燕子、鹰这些灵巧的体型靠拢,上海人至今还称呼信鸽为“鸟”“雕”。所以国血的主要特征就是:机敏、坚忍不拔、能吃苦、耐粗饲、耐病。
超长距离的飞行既要面对不同的气流,翻山越岭,穿云破雾,在天空又要经常应对鹰的攻击。灵敏的反应是逃生的必要条件,修长的体型,长长的翅膀和尾羽可以扇动更大的气流完成翻身等逃避动作。像洗过澡就飞不上房的鸽子,又怎么能够完成这样艰苦的路途呢?
放飞3000公里一般都是上海或者江苏南方放飞新疆,在6、7月份夏季放飞,而这正是新疆干旱时期,所以信鸽必须在第一天飞过沙漠地区,否则就渴死了。这也就是中、短距离比赛,国血也往往并不逊色的原因。而这一关就足已淘汰了所有只能冲刺500公里的短距离快速鸽。这个地区鹰多,所以能够归巢的信鸽又以黑斑、雨点、绛等深色羽毛为多,李梅龄先生的“李鸟”以深雨点居超长距离赛鸽多年不是偶然现象。
二、可以面对险恶的外部环境是国血区别于外血的最主要特征
超长距离信鸽因为是业余爱好,以鸽舍简陋,粗放型管理,种赛鸽混养为特征。记得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信鸽还要从人的每月32斤定量(儿童16斤)省下来的口粮充饥,直到70年代鸽会给会员定量配给的鸽食,还是苕籽和面粉厂的下脚料麦头。正是这种半饥半饱状态让鸽子整天在房前屋后找食,其实也学会寻找多种可以代替粮食的食物。
自由进出地飞,也就要自然面对不同的危险。比如弹弓、鹰、猫,还包括毒药,这就养成了信鸽接近任何环境都高度警惕的习惯。为获得充足的营养,信鸽喂雏时就去野外觅食,而打野时同类被扣子扣住的惨状又教会中国赛鸽学会了连外国的野鸽子都不具有的本领,这就是对于人类的高度警惕。打野也越打越远,有时飞出去几十公里,赛鸽在选择安全的野外环境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避开人类,选择安全的飞行路线。可以面对险恶的外部环境是国血区别于外血的最主要特征。
没有那么大的鸽舍,有限的巢房就需要争斗才能占有,打斗也成为赛鸽的生活技能。而只有占得巢房才能够争得配偶,信鸽因此更好斗。有的赛鸽可以同时占据好几个巢房,而弱者则永远占不到巢房,这就能够自然筛选出最强的赛鸽,这些赛鸽才能赢得传种机会。因为时刻担心巢房被占,就更加恋巢,也因此更有野性,一夫一妻的配对也就更加珍惜。有时拆散一对鸽子,雄、雌鸽有可能几天不吃不喝,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再起兴求偶。这和人类一样,没有什么能够比对异性的思念更刻骨铭心,不容易得到才会珍惜,你能指望一个天天逛妓院的人惦记着回家吗?国血出去5、6年还记得回巢,就是这种基因遗传形成的表现。
过去的赛鸽训练还要练夜飞,夜里训练它不歇房顶直接进巢,这就要培养赛鸽,只有巢房是它唯一安全的地方的概念,尤其是晚上。像现在有的人整晚开灯蹲在鸽棚,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出于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赛鸽在飞行途中就会避开城市的飞行路线,而选择停留在乡间电线杆以及稻田休息觅食喝水。超长距离赛鸽所经受的其实就是野外禽鸟所接受的训练,这些隐性基因是任何外国的赛鸽基因数据无法解释的。
现代赛鸽是从西方成功驯化后引入中国,但又由于中国的特定阶段的特定环境而向一定程度的野化转化,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回归。优秀超长距离赛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只被驯化的会回家的“雕”。
超长距离赛鸽归巢率其实和存在于中国民间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甚至是被视为“落后”的细节组成的特定环境成正比的。那些出于商业投机的心理,希图通过收集国血优良品种,把中国超长距离信鸽通过产业化成批生产获利是注定不会成功的,他们只会败坏这些信鸽的名声。
“国血”已经具有不同于原生长国的特征。这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图相似而味实不同的道理。是超长距离的赛制和饲养环境造就了国血,这是两种不同的竞赛规则所决定的评价标准。外国人不具备长期有规律的2000公里竞赛的赛制,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具备超长距离信鸽产生的土壤。他们根本不会读懂这些中国赛鸽家过去根本不会公开的秘笈。而中国看起来相对落后的饲养方法又歪打正着地造就了信鸽顽强的性格、超强的恋巢性和野外生存能力,所以中国的超长距离赛鸽只有在中国产生,并已形成信鸽遗传固化了的基因。
三、“短平快”不能代替自成一体的中国超长距离赛鸽
短距离赛鸽立足于飞得快为唯一目的,这是国际通行的赛鸽体制,相对于外国的环境也是先进的、科学的,他们在中国的普及也无可厚非,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潮流。但它们能不能代替或者抹杀了中国自己的赛鸽历史?这就是个问题。企图用西方思维来解读中国信鸽就有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与国际接轨”的、国外看起来“科学”“先进”的饲养方法,在时兴了几年后也显出水土不服。信鸽雌雄长期分养,形同鳏夫的赛鸽占巢的欲望下降而荷尔蒙旺盛,一旦配对迫不及待直接做爱,连求偶都省了。种鸽成了做爱工具,只知做爱已经不会求偶,一只雄鸽同时配几只雌鸽很常见,有的人还把这当做经验传播。在传播“优良血统”的同时,也把“不会爱”的遗传传给下代。
赛鸽食物不厌其精,这使它们不认识任何野外没吃过的食物,一旦第二天不能归巢也就基本无望。太多的药品不但没有让它们更健康,反而动不动就生病,这又使它们离不开药物。信鸽失去竞争环境后也失去了竞争的野性,在越来越“温顺”的同时却增加了对人的依赖。大量赛鸽根本没有野外生存能力,有的赛鸽甚至不会抱蛋,正常繁殖能力完全退化,也因此失去恋巢性。放飞时赛鸽出于对人的依赖,习惯性选择人口密集的城市作为飞行目标,饥渴时毫无防备地钻进别人的鸽舍成为天落鸟,而且绝对乐不思蜀。而一遇雨天就往往全军覆没,成了“太阳鸟”,现在连下雾也大量丢鸽子了……
一次比赛颗粒无收已经不是奇怪的事。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起“不死必归”的国血,怀念国血的“万能”。